> 文章列表 > “又将哀怨托湘娥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又将哀怨托湘娥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又将哀怨托湘娥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又将哀怨托湘娥”出自明代杜琼的《竹下水仙花》。

“又将哀怨托湘娥”全诗

《竹下水仙花》

明代 杜琼

佩环香冷水风多,步底轻尘衬袜罗。

二十四弦何处奏,又将哀怨托湘娥。

《竹下水仙花》杜琼 翻译、赏析和诗意

《竹下水仙花》是明代诗人杜琼创作的一首诗词。下面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、诗意和赏析:

中文译文:

佩环香冷水风多,

步底轻尘衬袜罗。

二十四弦何处奏,

又将哀怨托湘娥。

诗意:

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幽的场景,诗人以竹林中的水仙花为背景,表达了他内心的情感和思绪。诗人感叹佩环的冷香、水风的吹拂,以及轻盈的步履与细腻的罗袜相映成趣。他想象着二十四弦琴在何处奏响,将自己的哀怨寄托给了湘娥,表达了内心深处的孤寂和忧伤之情。

赏析:

这首诗词以清新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独特的情感表达。以下是对各个诗句的赏析:

1. \"佩环香冷水风多\":佩环是一种装饰品,这里用来形容香味被冷风吹散的情景。诗人通过这一描写传达了一种清新而凄美的氛围。

2. \"步底轻尘衬袜罗\":步履轻盈,脚下只有轻微的尘土,与细腻的罗袜相辅相成,展现了作者高雅的生活情趣。

3. \"二十四弦何处奏\":这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愿望,他想象着那美妙的音乐从何处传来,暗示着他渴望得到某种慰藉和解脱。

4. \"又将哀怨托湘娥\":湘娥是汉代的神话人物,以其忧伤的命运而闻名。诗人将自己的哀怨寄托给湘娥,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忧伤。

整首诗词以简练而抒情的语言,将自然景物与内心情感相结合,展现了作者细腻而多情的艺术表达。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意象的运用,诗人让读者感受到了他内心深处的情绪和思考,同时也给予读者一种寂寥而又美好的意境。